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嵌入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

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个全新的概念——“供应链”被引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领域。迄今为止,学界和实务界尚未认识到的是,这一变化正挑战主流财务学理论的建构模式,并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个全新的概念——“供应链”被引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领域。迄今为止,学界和实务界尚未认识到的是,这一变化正挑战主流财务学理论的建构模式,并冲击业已成熟的营运资金管理实务规则。 一、供应链: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 在主流财务学的逻辑和范式框架内,供应链概念是被作为外生性变量设置的。所以如此,概因主流财务学理论的分析与建构模式:新古典。说到新古典,人们自然会想到形式主义、个体主义、经济人、理性、均衡、边际分析等术语。按照新古典的分析范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独立利益驱动的个体,每个个体的利益都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了个体效用最大化,每个个体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和设计行为,完全不需要考虑和兼顾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经济人假设”的内核。依照新古典和经济人的逻辑,即使现实中存在供应链并且供应链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间是彼此兼顾和协调的,主流财务学也应当视而不见,假设它们是不存在的。新古典和经济人所关心的只是“自己”而不是“供应链”,所关注的只是“利己”而不是“利他”。因此,在主流财务学框架中,体现利他性的供应链只能被设定为“外生性变量”,只能被排除在主流财务学体系之外。这也说明,任何在主流财务学的逻辑框架内试图想嵌入供应链概念的做法,都是不懂财务学的表现。 然而,现实并不像主流财务学所主观设定的那样纯粹,供应链不仅现实存在着,而且对公司运营的价值越来越大,在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在金融经济危机时期。从2007年开始并延续至今的这次国际性金融经济危机期间所出现的状况看,资金链断裂是破产倒闭的最大杀手,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最致命的原因正是供应链崩溃。鉴于这种情况,忽视或轻视供应链的财务学注定是有重大缺陷、远离现实的财务学。 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学界开始了新的觉醒,默默地挑战供应链外生型的财务学理论及所指导下的财务实务规则。 二、构造嵌入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公司财务的营运资金管理领域首先得到响应,实践中纷纷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学者们也陆续突破主流财务学的界限,倡导将供应链关系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美国学者Juan Colina提出,全面的营运资金管理计划应包括收入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资本支出管理,从而将供应链嵌入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学界和实务界的新变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模式的出现。 供应链概念首先在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实务中得到呼应,主要原因和背景是:1.营运资金是公司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公司的首要目标是生存,而生存的底线或红线是营运资金。公司两个基本目标是生存和发展,利润决定发展,资金流决定生存。国内外众多企业失败的普遍教训是资金流或现金流断流,金融经济危机期间频发的营运资金危机是企业最致命的杀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启示也是现金为王、资金至尊。2.营运资金流转或周转依托公司的供应链关系。营运资金顾名思义是依托“营运”或“运营”的资金,实际上也就是依托业务经营上下游或“供应链”的资金。按照通常的解释,营运资金是公司的短期资金,与报表上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关联,因此营运资金的短缺或断流,主要原因应该是短期资金“沉淀”过度(以应收账款和存货形态沉淀)和短期资金使用过度(主要用于偿还短期负债和投资),对大多数单纯从事商品经营而不涉足资本经营的公司来说,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供应链的上下游资金流动不畅形成过多的应收账款挂账和存货积压,即使是短期负债过多,也多半与这“两项资金占用”过多有关。 把供应链概念纳入营运资金管理框架,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是: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开始从“财务”到“业务”、从“资金”向“运营”的转移。原本,也就是在国内外的公司财务管理教科书中,财务与业务是分离的、资金与运营是脱节的,处在“两张皮”状态。“两张皮”的形成,与主流财务学对公司财务本质定性及功能定位有关,按照正统财务管理教科书的表述,公司财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国内教科书的解释)“金融市场与公司经营之间的现金流转”(西方教科书的解释),基本问题是解决投融资问题(具体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类决策”)。这样的功能定位,使财务与“资金”建立了血缘关系,体现在运营资金管理上,重心自然就被搁置在“资金”(也就是短期的资金筹措与运用)而不是“营运”(业务运营)上。从国内外财务管理教科书中不难发现,涉及到营运资金的管理从头到尾很难看到“营运”或“经营”的影子,很难发现真正的业务“运营”,营运资金管理成为脱离业务或经营的封闭的资金循环,由此导致的“资金”与“运营”、“财务”与“业务”的断裂或脱节,也许是主流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最致命的缺陷之一。然而事实上,财务与业务的关系相当于“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相异又相关联,既不相容又相容。其次,就营运资金而言,始终是附着于“业务运营”的资金,并且直接由“业务运营”所决定,而“业务运营”又是在“供应链”关系中展开的。在营运资金概念中“营运”与“资金”的关系应该是:“营运”是因,“资金”是果。尽管现实中常常是结果导向,但决定营运资金管理效果的仍是业务的“营运”。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显然应该是业务的“营运”而不是财务的“资金”。因此,把供应链纳入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并借此实现财务与业务、资金与运营的整合,实际上是复原营运资金管理的本来面目。 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框架或体系,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新型模式的运作规则,而这些规则是在正统教科书中缺位的。总结那些因营运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企业危机的案例,可以发现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许多重要的规则,诸如:以客户为中心,体现市场导向;竞争与合作相结合;业务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相统一;信任基础;收益共享,公平分配;避免简单依附或寄生等等。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供应链模式:以赛维为案例的风险分析 将营运资金管理嵌入在供应链管理之中,把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关系管理相结合,的确能够增进营运资金管理的效果,这也许正是许多企业纷纷看重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背景。据亿博物流咨询数据库提供的资料,供应链管理可以彻底改变企业的业务运营及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实行供应链管理后,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超过10%,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绩优企业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优势。 对现实的观察不难发现,常见的供应链结构是“1+N”(1个核心企业、N个配套协作企业)。从营运资金管理的角度看,其中的“1”(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应注意“两头沾”资金模式的风险。现实中,很多龙头企业为显示企业“霸主”地位,在供应链关系中选择“两头沾”的运营模式,表现在营运资金管理上就是对上游供应商“先货后款”,对下游客户“先款后货”。这种模式在经济常态运行和“霸主”企业健康运营期间无疑是有效的,但当宏观经济陷入衰退或“霸主”企业财务陷入危机状态时,“两头沾”的结果会加速“霸主”企业的死亡,并产生强大的供应链资金危机冲击波,形成显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此处仅以最近的热点案例——“赛维危机”为例分析。 赛维(全称“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曾经以“超越光速”的速度成为“光伏帝国”,然而短短6年时间,就以60多亿美金、300多亿元人民币的负债规模和87.7%的负债率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正如所有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情形一样,资金链断裂的主因并不在于资金而在于经营。作为朝阳产业的光伏业在经历了2010年的辉煌之后,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市场急剧变脸,多晶硅产品价格一路大跌,加上像作为客户的德国最大光伏企业Q-cells公司破产等原因严重影响市场需求,使包括赛维在内的光伏企业迅速陷入经营亏损。2010年盈利2.91亿美元的赛维,2011年便出现销售下降14%、亏损6.21亿美元的局面,2012年一季度继续保持着亏损3.53亿美元的状态。经营巨亏及由此引起的欠薪和裁员、供应商堵门、产品扩张项目投资过度等因素使赛维出现资金链危机,并最终陷入需要破产拯救的尴尬境地。 在赛维的腾飞过程中,“两头沾”是重要的资金推手。该公司曾凭借行业龙头地位采取“两头沾”运营模式并获得充裕的现金流,为亮丽财报打牢了基础。2010年年报显示,赛维销售25.09亿美元,净利润2.96亿美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多达5.6亿美元。赛维危机后,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讨债者,屋漏偏逢连夜雨,供应商纷纷催债的残酷现实无疑加重了赛维的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两头沾的结果给大量供应商和客户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被赛维拖入困境。恒星科技(全称“河南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生产多晶硅切割用超精细钢丝的上市公司,恒星科技2011年5月与光伏巨头赛维签订《采购合同》,向后者供应超精细钢丝5 200吨,约占到公司2011年产能的1/3。当年恒星科技向赛维销售货物7 117万元,销售贡献位居客户第二,但赛维实际只支付了500万元,其余6 617万元以赊销形式挂账,成为赛维欠款最多的客户。赛维的大订单,为恒星科技带来了较大的销售和利润贡献,但却加剧了恒星科技营运资金管理的难度。一方面,6 617万元的货款让恒星科技深陷赛维债务门,影响其资金运行。年报显示,恒星科技2011年营业收入19.56亿元,增长4.87%,营业利润6 350.65万元,下降36.76%,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负2.39亿元,比2010年减少235.90%,负债率提升近7个百分点(61.9%);另一方面,使恒星科技2010年决策、投资1.2亿元圈地710亩继续兴建仅100MW产能的硅片项目进展缓慢,如今已是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冒着“光伏严寒”前行。 把供应链引入营运资金管理需要企业稳定和固化供应链关系与结构,以降低不确定性风险。问题是,那些固化了供应链关系的企业,同样也要防范固化的风险,尤其是那些试图借助供应链关系“傍大款”的企业。对实践的观察不难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在设计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时选择供应链式战略联盟,形成所谓“寄生性”公司,但是过度依赖的“寄生性”公司,效果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实际的情况有时正是资金变脸的重要成因。2012年上半年在“赛维门”事件中被“赛维危机”拖下水的“京运通”公司(全称“北京京运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很好的例证,也为存在重大客户依赖的公司敲响了警钟。曾几何时,赛维绝对称得上是京运通的“财神”,后者的成长历史就是佐证。京运通成立于2002年,起初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2007年和赛维合作后迅速成为国内多晶硅铸锭炉三强企业。京运通与赛维于2008年7月22日签署《设备采购合同》,约定赛维于2010年底前累计采购多晶硅铸锭炉580台,并预付1.14亿元合同款。如此大额的合同使赛维成为京运通的第一大客户,由此形成严重的业务依赖关系。2008年、2009年,赛维的采购数量占到了京运通同期销量比重的94.74%、78.29%。加上采购单晶硅生长炉等设备,2008年、2009年公司对江西赛维的销售额分别为2.52亿元、2.42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34.17%和50.87%。因国产炉的质量差、赛维订单不够没有满产及沉重的财务压力,赛维不再向京运通提货,京运通在向赛维发货119台之后,2010和2011年未再发货,剩余合同数量461台,金额11.49亿元。如此大额的订单撤销,必定严重影响京运通的经营,2012年一季度,京运通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82.63%、90.7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8 000多万元。加上受光伏产业整体危机的影响,京运通同样面临生死考验。出于“保命”的考虑,京运通于2012年6月1日向赛维发出《终止履行通知书》,并向赛维索要设备余下所有未支付部分货款总额30%的违约金3亿元。曾经的密友如今已反目成仇。 供应链不同于食物链,食物链可能是单项序列的,而供应链是双向互应的,因此供应链关系需要上下游共同维护。就一般情况而言,基于纯粹交易关系的供应链与基于产权关系的供应链的稳定程度是不同的,前者明显不如后者,这也是龙头企业纷纷借助控股或独资方式搭建集团平台构造供应链关系的重要原因。一旦供应链以集团企业的面孔出现,则整个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的营运资金效率都有可能大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全供应链或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也有风险,需要提升全产业链模式的财务与经营支持能力,这也是2012年纷纷扬扬的“光伏困境”的教训之一。仍以赛维为例,人们在责难赛维的战略失误时,总是与全产业链运营或全供应链运营模式联系在一起。全供应链强调垂直一体化,就赛维而言,业务从上游的多晶硅硅料、硅片,到中下游的电池、组件,乃至到终端的工程安装,无不涉及,试图将赛维打造成一个通吃上下游的巨无霸。2008年、2009年,光伏行业盛行垂直一体化和全产业链风潮,无锡尚德、英利、常州天合等光伏企业纷纷追捧这一模式,延伸至上游多晶硅产业。然而,全产业链模式毕竟是有缺陷的,比如有可能削弱原有主业的优势、与原有客户成为竞争对手后有可能失去一些订单和客户,多而不专可能会导致亏损等等。尤其是当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遭遇困境时,全产业链有可能遭遇断裂和瘫痪。现实情况是,当2011年光伏产业的“寒冬”到来之时,行业内全供应链模式的企业几乎全部遭遇滑铁卢,亏损严重。2011年赛维亏损54.90亿元人民币,英利亏损32亿元人民币,无锡尚德亏损10.07亿美元。而走专业化道路的保利协鑫则只守住上游的硅料、硅片,成为业界极少数能盈利的企业。 因此,营运资金管理重心的转移需要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运营模式,而供应链运营模式的设计又需要避免多重风险,尤其要防范导致全产业链陷入崩溃的多米诺骨牌风险。●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个全新的概念——“供应链”被引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领域。迄今为止,学界和实务界尚未认识到的是,这一变化正挑战主流财务学理论的建构模式,并冲击业已成熟的营运资金管理实务规则。 一、供应链: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 在主流财务学的逻辑和范式框架内,供应链概念是被作为外生性变量设置的。所以如此,概因主流财务学理论的分析与建构模式:新古典。说到新古典,人们自然会想到形式主义、个体主义、经济人、理性、均衡、边际分析等术语。按照新古典的分析范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独立利益驱动的个体,每个个体的利益都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了个体效用最大化,每个个体只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和设计行为,完全不需要考虑和兼顾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经济人假设”的内核。依照新古典和经济人的逻辑,即使现实中存在供应链并且供应链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间是彼此兼顾和协调的,主流财务学也应当视而不见,假设它们是不存在的。新古典和经济人所关心的只是“自己”而不是“供应链”,所关注的只是“利己”而不是“利他”。因此,在主流财务学框架中,体现利他性的供应链只能被设定为“外生性变量”,只能被排除在主流财务学体系之外。这也说明,任何在主流财务学的逻辑框架内试图想嵌入供应链概念的做法,都是不懂财务学的表现。 然而,现实并不像主流财务学所主观设定的那样纯粹,供应链不仅现实存在着,而且对公司运营的价值越来越大,在公司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在金融经济危机时期。从2007年开始并延续至今的这次国际性金融经济危机期间所出现的状况看,资金链断裂是破产倒闭的最大杀手,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最致命的原因正是供应链崩溃。鉴于这种情况,忽视或轻视供应链的财务学注定是有重大缺陷、远离现实的财务学。 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学界开始了新的觉醒,默默地挑战供应链外生型的财务学理论及所指导下的财务实务规则。 二、构造嵌入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 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公司财务的营运资金管理领域首先得到响应,实践中纷纷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学者们也陆续突破主流财务学的界限,倡导将供应链关系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美国学者Juan Colina提出,全面的营运资金管理计划应包括收入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资本支出管理,从而将供应链嵌入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学界和实务界的新变化,标志着一种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模式的出现。 供应链概念首先在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实务中得到呼应,主要原因和背景是:1.营运资金是公司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公司的首要目标是生存,而生存的底线或红线是营运资金。公司两个基本目标是生存和发展,利润决定发展,资金流决定生存。国内外众多企业失败的普遍教训是资金流或现金流断流,金融经济危机期间频发的营运资金危机是企业最致命的杀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启示也是现金为王、资金至尊。2.营运资金流转或周转依托公司的供应链关系。营运资金顾名思义是依托“营运”或“运营”的资金,实际上也就是依托业务经营上下游或“供应链”的资金。按照通常的解释,营运资金是公司的短期资金,与报表上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关联,因此营运资金的短缺或断流,主要原因应该是短期资金“沉淀”过度(以应收账款和存货形态沉淀)和短期资金使用过度(主要用于偿还短期负债和投资),对大多数单纯从事商品经营而不涉足资本经营的公司来说,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供应链的上下游资金流动不畅形成过多的应收账款挂账和存货积压,即使是短期负债过多,也多半与这“两项资金占用”过多有关。 把供应链概念纳入营运资金管理框架,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是: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开始从“财务”到“业务”、从“资金”向“运营”的转移。原本,也就是在国内外的公司财务管理教科书中,财务与业务是分离的、资金与运营是脱节的,处在“两张皮”状态。“两张皮”的形成,与主流财务学对公司财务本质定性及功能定位有关,按照正统财务管理教科书的表述,公司财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国内教科书的解释)“金融市场与公司经营之间的现金流转”(西方教科书的解释),基本问题是解决投融资问题(具体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类决策”)。这样的功能定位,使财务与“资金”建立了血缘关系,体现在运营资金管理上,重心自然就被搁置在“资金”(也就是短期的资金筹措与运用)而不是“营运”(业务运营)上。从国内外财务管理教科书中不难发现,涉及到营运资金的管理从头到尾很难看到“营运”或“经营”的影子,很难发现真正的业务“运营”,营运资金管理成为脱离业务或经营的封闭的资金循环,由此导致的“资金”与“运营”、“财务”与“业务”的断裂或脱节,也许是主流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最致命的缺陷之一。然而事实上,财务与业务的关系相当于“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相异又相关联,既不相容又相容。其次,就营运资金而言,始终是附着于“业务运营”的资金,并且直接由“业务运营”所决定,而“业务运营”又是在“供应链”关系中展开的。在营运资金概念中“营运”与“资金”的关系应该是:“营运”是因,“资金”是果。尽管现实中常常是结果导向,但决定营运资金管理效果的仍是业务的“营运”。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显然应该是业务的“营运”而不是财务的“资金”。因此,把供应链纳入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并借此实现财务与业务、资金与运营的整合,实际上是复原营运资金管理的本来面目。 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框架或体系,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新型模式的运作规则,而这些规则是在正统教科书中缺位的。总结那些因营运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企业危机的案例,可以发现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许多重要的规则,诸如:以客户为中心,体现市场导向;竞争与合作相结合;业务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相统一;信任基础;收益共享,公平分配;避免简单依附或寄生等等。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供应链模式:以赛维为案例的风险分析 将营运资金管理嵌入在供应链管理之中,把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关系管理相结合,的确能够增进营运资金管理的效果,这也许正是许多企业纷纷看重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背景。据亿博物流咨询数据库提供的资料,供应链管理可以彻底改变企业的业务运营及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实行供应链管理后,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超过10%,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绩优企业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优势。 对现实的观察不难发现,常见的供应链结构是“1+N”(1个核心企业、N个配套协作企业)。从营运资金管理的角度看,其中的“1”(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应注意“两头沾”资金模式的风险。现实中,很多龙头企业为显示企业“霸主”地位,在供应链关系中选择“两头沾”的运营模式,表现在营运资金管理上就是对上游供应商“先货后款”,对下游客户“先款后货”。这种模式在经济常态运行和“霸主”企业健康运营期间无疑是有效的,但当宏观经济陷入衰退或“霸主”企业财务陷入危机状态时,“两头沾”的结果会加速“霸主”企业的死亡,并产生强大的供应链资金危机冲击波,形成显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此处仅以最近的热点案例——“赛维危机”为例分析。 赛维(全称“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曾经以“超越光速”的速度成为“光伏帝国”,然而短短6年时间,就以60多亿美金、300多亿元人民币的负债规模和87.7%的负债率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正如所有出现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情形一样,资金链断裂的主因并不在于资金而在于经营。作为朝阳产业的光伏业在经历了2010年的辉煌之后,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市场急剧变脸,多晶硅产品价格一路大跌,加上像作为客户的德国最大光伏企业Q-cells公司破产等原因严重影响市场需求,使包括赛维在内的光伏企业迅速陷入经营亏损。2010年盈利2.91亿美元的赛维,2011年便出现销售下降14%、亏损6.21亿美元的局面,2012年一季度继续保持着亏损3.53亿美元的状态。经营巨亏及由此引起的欠薪和裁员、供应商堵门、产品扩张项目投资过度等因素使赛维出现资金链危机,并最终陷入需要破产拯救的尴尬境地。 在赛维的腾飞过程中,“两头沾”是重要的资金推手。该公司曾凭借行业龙头地位采取“两头沾”运营模式并获得充裕的现金流,为亮丽财报打牢了基础。2010年年报显示,赛维销售25.09亿美元,净利润2.96亿美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多达5.6亿美元。赛维危机后,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讨债者,屋漏偏逢连夜雨,供应商纷纷催债的残酷现实无疑加重了赛维的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两头沾的结果给大量供应商和客户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被赛维拖入困境。恒星科技(全称“河南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生产多晶硅切割用超精细钢丝的上市公司,恒星科技2011年5月与光伏巨头赛维签订《采购合同》,向后者供应超精细钢丝5 200吨,约占到公司2011年产能的1/3。当年恒星科技向赛维销售货物7 117万元,销售贡献位居客户第二,但赛维实际只支付了500万元,其余6 617万元以赊销形式挂账,成为赛维欠款最多的客户。赛维的大订单,为恒星科技带来了较大的销售和利润贡献,但却加剧了恒星科技营运资金管理的难度。一方面,6 617万元的货款让恒星科技深陷赛维债务门,影响其资金运行。年报显示,恒星科技2011年营业收入19.56亿元,增长4.87%,营业利润6 350.65万元,下降36.76%,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负2.39亿元,比2010年减少235.90%,负债率提升近7个百分点(61.9%);另一方面,使恒星科技2010年决策、投资1.2亿元圈地710亩继续兴建仅100MW产能的硅片项目进展缓慢,如今已是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冒着“光伏严寒”前行。 把供应链引入营运资金管理需要企业稳定和固化供应链关系与结构,以降低不确定性风险。问题是,那些固化了供应链关系的企业,同样也要防范固化的风险,尤其是那些试图借助供应链关系“傍大款”的企业。对实践的观察不难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在设计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时选择供应链式战略联盟,形成所谓“寄生性”公司,但是过度依赖的“寄生性”公司,效果有时也会适得其反。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实际的情况有时正是资金变脸的重要成因。2012年上半年在“赛维门”事件中被“赛维危机”拖下水的“京运通”公司(全称“北京京运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很好的例证,也为存在重大客户依赖的公司敲响了警钟。曾几何时,赛维绝对称得上是京运通的“财神”,后者的成长历史就是佐证。京运通成立于2002年,起初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2007年和赛维合作后迅速成为国内多晶硅铸锭炉三强企业。京运通与赛维于2008年7月22日签署《设备采购合同》,约定赛维于2010年底前累计采购多晶硅铸锭炉580台,并预付1.14亿元合同款。如此大额的合同使赛维成为京运通的第一大客户,由此形成严重的业务依赖关系。2008年、2009年,赛维的采购数量占到了京运通同期销量比重的94.74%、78.29%。加上采购单晶硅生长炉等设备,2008年、2009年公司对江西赛维的销售额分别为2.52亿元、2.42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34.17%和50.87%。因国产炉的质量差、赛维订单不够没有满产及沉重的财务压力,赛维不再向京运通提货,京运通在向赛维发货119台之后,2010和2011年未再发货,剩余合同数量461台,金额11.49亿元。如此大额的订单撤销,必定严重影响京运通的经营,2012年一季度,京运通营收、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82.63%、90.7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8 000多万元。加上受光伏产业整体危机的影响,京运通同样面临生死考验。出于“保命”的考虑,京运通于2012年6月1日向赛维发出《终止履行通知书》,并向赛维索要设备余下所有未支付部分货款总额30%的违约金3亿元。曾经的密友如今已反目成仇。 供应链不同于食物链,食物链可能是单项序列的,而供应链是双向互应的,因此供应链关系需要上下游共同维护。就一般情况而言,基于纯粹交易关系的供应链与基于产权关系的供应链的稳定程度是不同的,前者明显不如后者,这也是龙头企业纷纷借助控股或独资方式搭建集团平台构造供应链关系的重要原因。一旦供应链以集团企业的面孔出现,则整个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的营运资金效率都有可能大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全供应链或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也有风险,需要提升全产业链模式的财务与经营支持能力,这也是2012年纷纷扬扬的“光伏困境”的教训之一。仍以赛维为例,人们在责难赛维的战略失误时,总是与全产业链运营或全供应链运营模式联系在一起。全供应链强调垂直一体化,就赛维而言,业务从上游的多晶硅硅料、硅片,到中下游的电池、组件,乃至到终端的工程安装,无不涉及,试图将赛维打造成一个通吃上下游的巨无霸。2008年、2009年,光伏行业盛行垂直一体化和全产业链风潮,无锡尚德、英利、常州天合等光伏企业纷纷追捧这一模式,延伸至上游多晶硅产业。然而,全产业链模式毕竟是有缺陷的,比如有可能削弱原有主业的优势、与原有客户成为竞争对手后有可能失去一些订单和客户,多而不专可能会导致亏损等等。尤其是当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遭遇困境时,全产业链有可能遭遇断裂和瘫痪。现实情况是,当2011年光伏产业的“寒冬”到来之时,行业内全供应链模式的企业几乎全部遭遇滑铁卢,亏损严重。2011年赛维亏损54.90亿元人民币,英利亏损32亿元人民币,无锡尚德亏损10.07亿美元。而走专业化道路的保利协鑫则只守住上游的硅料、硅片,成为业界极少数能盈利的企业。 因此,营运资金管理重心的转移需要构造基于供应链的运营模式,而供应链运营模式的设计又需要避免多重风险,尤其要防范导致全产业链陷入崩溃的多米诺骨牌风险。●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zdxllysj.cn/qikandaodu/2021/0522/477.html



上一篇: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以诊断学课
下一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投稿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发表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