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01/26]
-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投[01/26]
- ·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版面费[01/26]
教学文本解读的学理与策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教学文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文本指教学中使用的一切书面语言文字材料;狭义的教学文本特指语言课程(母语和外语)中使用的有主题、有组织、有结构的书面语言文字材
教学文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文本指教学中使用的一切书面语言文字材料;狭义的教学文本特指语言课程(母语和外语)中使用的有主题、有组织、有结构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即课文。学科教学论中使用这一概念时通常取狭义的解释,而且为了凸显其教育功能和价值,非常强调概念表述的完整性或者说作为修饰限制语的“教学”一词的不可或缺性;但在语文教学实际中,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一般会将“教学”二字省略。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教学文本解读的认识常常产生泛化和歧义化的现象。
一、教学文本解读的误区辨析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存在如下两大认识误区。
(一)教学文本解读等同于社会文本解读
社会文本指人们在社会交往、生产劳动、社会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书面文字材料,包括社会工作文本和社会生活文本两大类。社会文本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或工具性,其基本功能就是向读者传递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信息。人们解读社会文本的目的就是准确获取文本蕴含的真实信息,文本解读过程其实就是文本信息原生意义的建构过程。最能揭示这一过程真谛的理论就是基于信息加工的阅读学理论。该理论把文本解读过程视为文本信息的输入、处理、储存和提取过程。基于阅读学这种对社会文本的性质和功能及其解读特点的解释,一些人认为教学文本及其解读也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工具性、生活性和社会性等性质和特点。例如,一度流行的“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文本解读理念,以及“筛选、提取文本信息”的文本解读方法,就是人们把教学文本解读等同于社会文本解读的反映。
(二)教学文本解读等同于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特指作家等文学工作者依据文学作品写作规律创作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人文性是这类文本的基本性质,欣赏性、娱乐性或消费性则是其基本功能。由于语文课本中入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导致一些人把对文学文本解读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直接搬用到对教学文本解读的认识之上。例如,新课改初期,很多人用文艺学和接受美学理论探讨教学文本解读问题,在解读理念上倡导教学文本解读的“个性”、“多元性”、“创造性”等,在解读方法上倡导“多元化解读”、“文本细读”等,这些提法就是上述文学文本解读理论在教学文本解读研究和实践中直接运用的产物。
其实,作为语文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的教学文本解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过程。它既要遵循阅读活动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更要遵循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定原则和规律。把教学文本解读混同于社会文本解读或文学文本解读,根源就在于无视教学文本及其解读的规律和特点,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不利于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因此,有必要运用更加切实有效的学理依据来深入探讨教学文本解读问题。
二、教学文本解读的学理依据
从现代教育学视角来看,教学文本解读是教学三大因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揭示这一过程的规律可依据的理论很多,尤其以下几种与师生教材处理密切相关的理论值得借鉴。
(一)从学习科学看,教学文本解读是特殊的学习过程
与一般性文本解读不同的是,教学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过程就在于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学习活动,即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解读文本的技能和策略,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正如人们所言,“如果说学生学习有效阅读是一趟不断提高理解文本能力的旅程,那么老师就是导游,他们确保学生能够保持秩序,暂停以确保他们欣赏眼前的景观,并鼓励学生偶尔分散注意力去探寻有趣的小路。”[1](P51-93)因而,弄清教学文本解读的学习机制对揭示教学文本解读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文本解读的本质是心智学习,或者说是学习者通过大脑内在的复杂活动而展开的学习。在脑科学看来,这类学习是一种“新的神经通路的形成”。[2]“脑拥有形成新的神经通路的机制,这就是:神经细胞的增加、突触的发芽与突触的可塑性。这样,突触的可塑性的发展、突触长期增强的发展,乃是学习的重要神经学基础。”[3](P60-62)学生建构文本意义可以让大脑添加神经元,并将新信息通过突触与已知的信息相连接。也就是说,当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文本新信息的意义时,大脑会发生变化,会增加神经元和突触,进而形成新的神经通路。
文章来源:《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网址: http://www.zdxllysj.cn/qikandaodu/2021/0502/456.html